编者按:
2025年6月9日下午,由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以下称“北仲”)、北京市律师协会、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发起的首届仲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第二届仲裁文化推广月闭幕式在中国政法大学成功举办。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项目主任、北仲仲裁员陈卫佐教授以“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项目在仲裁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为题作主旨发言。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所做出的关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论述为国际仲裁和商事争议解决人才培养,以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
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项目的英文简称为IADS,该项目于2012至2013年学年度秋季学期开始运作。主要创始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原司长郑若骅老师,第一任联合主任是清华大学法学院车丕照教授。我从2016年开始担任该项目的联合主任,与郑老师共同负责该项目;在郑老师自2018年至2022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司长期间,我与张月姣老师共同负责该项目;自2024年3月起,我再度与郑老师共同负责该项目。
在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下灿星财富,我们的项目已稳健运作12年。在此过程中,始终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作为核心工作方向,从未有过丝毫松懈。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起,清华大学法学院正式开设国际仲裁方向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其具体培养目标在此暂不赘述。
在国际仲裁与商事争议人才的培养上,我们秉持并践行精英化的培养模式与目标。之所以称之为精英化,核心源于我们拥有优质的生源,而这一优势的形成,与我们在项目管理、招生方式、师资团队,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等多个维度所开展的深度探索密不可分。
在项目管理层面,感谢清华大学法学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为保障项目的科学设计与高效实施,学院专门组建了以两位联合主任为核心负责人的管理团队。该团队全面统筹项目规划设计、海外顶尖专家引进、外籍教师延聘事宜,同时深度参与课程讲授与专业指导等关键工作。
在招生工作层面,我们始终致力于持续完善。此前提及的IADS项目,最初定位为面向中国学生的全英文法律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且至今仍保持全英文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学习过程,到考核评价与实习实践,均采用英文开展。自2014年起,我们在全国统一招生中纳入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新增培养类型的同时,并且单独授予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方向的法学硕士学位。当然,这仅是初步探索,与黄进会长所倡导的“将仲裁设为一级学科”目标相比,仍有一定距离。2016年,我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收全英文LL.M.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截至目前,清华大学法学院LL.M.用全英文授课,并且共有三个同时面向外籍学生和中国学生的项目,除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LL.M.项目之外,还有知识产权LL.M.项目以及中国法LL.M.项目。
如前所述,我们项目的学生包括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年级以及全英文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可以参加。项目培养的最终成果均体现为为学生增添一项专业证书。值得欣慰的是,无论是博士生还是本科生,经过项目培养后,都能接受优质的国际仲裁与争议解决专项训练,在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两方面得到强化训练。而这一切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们高水平、多领域的师资团队,众多优秀教师的加入,为项目构筑了坚实且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
与此同时,我们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突出体现在实务界教师占比高且教学强度大。由于这些实务界教师时间有限,通常仅能停留一至两周,课程因此多安排在周末或晚间,且全程采用英文授课。不过,这一模式也带来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亟需自主培养师资力量。清华大学法学院原院长王晨光教授曾明确提出,学院教师应具备讲授这类课程的能力。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量外籍教授无法入境,这一需求更为迫切。在此背景下,我本人曾接替外籍教授讲授“国际商事仲裁的基本理论”课程,此外还讲授过“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与仲裁规则”课程,以及《纽约公约》的课程,即“国际仲裁裁决的执行”课程。
关于课程的特点。课程主要涵盖国际商事仲裁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仲裁、普通法思维与案例分析、国际货物买卖法律问题研究等。因为国际仲裁是程序性的,在实务中往往需要解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问题,因此我们特别开设“国际货物买卖法律问题研究”这门课程,以强化对实体问题的教学。此外,亚洲国际仲裁、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国际调解等课程,也因贴合实际需求而广受欢迎。
中国不久前在香港主持、发起了《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并获得了通过,国际调解院得以设立,这是一个创举。在这方面,我们早已关注到国际调解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一文中强调,法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要求参与国际仲裁项目的研究生与联合单位组织专业实习,原则上工作语言为英汉双语,时间不少于6个月,并且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们有机会到境外实习,包括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并要求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报告,方可授予结业证书。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成功地向一些著名的国际仲裁机构,如香港国际仲裁中心、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以及一些著名的律师事务所推荐了100多名学生实习,并且在境外实习,锻炼了学生的实操能力,拓宽了国际视野。
我本人是北仲的仲裁员,也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称“贸仲委”)的仲裁员。但我更为自豪的是我作为仲裁员在北仲和贸仲委办案过程中,经常有办案秘书告诉我,自己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项目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些学生被著名、重要的仲裁机构录用,是我们项目在仲裁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体现。最后,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仲裁与争端解决项目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仲裁模拟竞赛,并且取得了不错成绩。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灿星财富。
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